第46期

见证衰老的人

海报新闻 · 2023-11-26 17:05 · 原创报道 记者: 丛萍 编辑: 孙翔

见证疾病和衰老的护工们:珍惜眼前 陪伴趁早

  海报新闻记者 丛萍 陈俞印 济南报道

  医生护士们每天穿梭于诊室、病房与手术室之间,忙个不停。除了他们,医院里还有另一群人忙碌的身影。他们没有“望闻问切”的技能,也没有无影灯下的“起死回生”的医术,他们也许没什么存在感,却是很多患者的坚实依靠。

  他们的名字叫“护工”。

  他们做着照护患者生活起居的琐碎事儿,也见证着疾病和衰老的残酷,生离死别的无奈。

护工陈立贵推老人遛弯时会经过一处下坡路,安全起见,他总是倒退着走。

  睡个囫囵觉也是奢望

  “大腿疼吗?如果不能坚持,我去问一下医生。”11月20日凌晨,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(山东省立医院)神经外科病房里回荡着此起彼伏的呼吸声,一位刚做完血管瘤手术的患者伤口一直隐隐作痛,护工王锦坐在病床旁边一张肩宽的小床上,随时查看患者的情况。

  护工活动的区域不大,需要操心的事情却不少。

  给患者喂水、喂饭、喂药,照看患者输液、做检查;帮助他们洗脸、洗脚、擦身,做好个人卫生;有些患者手术后,身上带着胃管、尿管等,需要有人随时观察监护仪。

  护工琐碎工作的背后,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辛苦。

  他们大部分时间都在医院度过,连吃饭都成了难题。自己做饭吃不太现实,只能买着吃,“虽然很多家属会给我们买饭,但不能经常这样。”王锦说。

  睡个囫囵觉也是奢望。照顾手术后的患者,护工们只得坐在病房的陪护椅上,一坐就是一夜。即使度过了手术恢复期,也并不轻松。需要陪护的病人以老年人居多,他们起夜比较多,一晚上醒六七次再正常不过了,有时候刚刚躺下就得起来,睡觉都是碎片化的。“陪护就是30厘米的距离,你需要我的时候,我都在!”王锦说。

  无法保证自己干净和尊严的时候最脆弱

  在80岁周天顺(化名)老人的房间里,放了两张床,一张是他的,一张是护工陈立贵的。今年是55岁的陈立贵做护工的第11个年头。

  周天顺老人骨折后生活便不能自理,一直都是陈立贵在照顾着。为了更好地照顾老人,陈立贵便和老人睡在同一个房间里。

陈立贵和老人住一个房间,房间物品摆放整齐。

  房间被打扫得干干净净,物品摆放得整整齐齐,当季常用的衣服被陈立贵摆在了床头,这样老人就可以自己选择衣服。“我尽可能地照顾到他的精神需求,让他自己选衣服。穿上自己选的干干净净的衣服,他也高兴。”陈立贵说。

  在陈立贵看来,当一个人无法照顾自己,甚至连自己的干净和尊严都无法保证的时候,是最脆弱的。越是这个时候,越要有孝心、耐心、细心。

  “老人年轻的时候也有一番自己的事业,但是现在老了,无奈的眼神真的很可怜。晚上起夜太多,每次叫醒我,他也不好意思。我反而会安慰他,别烦躁别着急,这样他的情绪也会变好。老人记忆力减退,说话各种反复,他说的时候别嫌弃,也别不理睬,像对待孩子那样,用幼稚的方式陪他说几句,他就会开心。”陈立贵说。

  相对于接单,患者和家属的认可更让陈立贵满足。陈立贵说,虽然有的老人已经神志不清,但是你对他们好,他们都能感受到。“有的老人见到我会不自觉地冲我微笑,有的老人从一开始拒绝我不让我靠近到最后离不开我,这种认可就是对我最大的鼓励。”

  见证衰老的残酷和老人的无助

  11年的护工生涯,让陈立贵看到了衰老与疾病的残酷,看到了儿女不在身边的老人的无助。

老人行动不便,陈立贵尽可能多地让老人增加锻炼。

  “能请护工的家庭相对是经济条件比较好的,无论年轻时候有多大的成就,谁也挡不住衰老和死亡的到来。”陈立贵感叹道。

  陈立贵说,当父母逐步走向衰老,记忆减退、腿脚不便、大小便失禁,相对于谁照顾、在哪照顾、如何照顾,对老人情感上的陪护更重要。

  “孝顺,绝不是请一个护工,按时打钱,还有陪伴。”陈立贵说,“我们只能帮助老人解决吃喝拉撒睡的问题,情感上的陪护我们代替不了。老人可能不说,也可能说不出来,但他的想法都在眼神里。孩子不来,老人会眼巴巴地盯着窗外、门外,扒拉日历算日子;看到孩子来了,会开心得像个孩子;孩子要走了,眼神里尽是失落。”

  护工这个工作让我懂得心怀感恩

  “我照顾过的每个人、每个家庭都有不同的故事。有一半的顾客被疾病困扰,需要住院治疗;还有一半的顾客是因为年龄太大,生活不能自理。护工这个工作让我懂得心怀感恩,明白家人健康才是真的好!”陈立贵说。

  陈立贵说,很多东西只有在失去的时候才懂得珍惜。帕金森综合征的患者,以前不觉得能走路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,现在想走却寸步难行;面瘫的患者原来也没有意识到微笑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;而在很多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看来,无论贫富贵贱,年轻就是最宝贵的财富。

  护工的经历也让他目睹了更多的生离死别。

  “我父母因为疾病早早离世,那时候我还没有开始做护工,我之所以做护工,也和他们的去世有关,很想为这些衰老的老人们做点什么。”陈立贵说。

  陈立贵第一次经历外人的去世也是在做护工期间。“亲人去世的痛苦只能自己走出来,别人帮不了忙。老人去世后,经过家属的同意,我们一般就会离开,由家人操办后事。但是对于我而言,每次的感受都是一样的:珍惜眼前,陪伴趁早。”陈立贵说。

责编: 杨凯 审核: 辛然
见证衰老的人系列更多内容